韩氏的标志韩氏标志:传承千年的华夏风采
更新时间:2023-08-19
浏览量:
本文目录
何氏家族的由来?
何,作为姓,源出于音讹,是“韩”的误读,因此,韩厥既是韩姓始祖,也是何姓的第一始祖。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何、韩原本是同姓是唐以后的有姓氏书及姓氏学者的共识。唐朝林宝的《元和姓纂》、宋代郑焦的《通志·氏族略》以及《广韵》、《氏族大全》、《古今姓氏书辩证》、明代的《万姓通谙》、《氏族博考》、《姓(角崔凹)》,直至近人岑仲勉、孙望的《元和姓纂》四校记,无不记载“何氏为韩氏”,何韩为一家。
司马迁在《史记·韩世家》里记载,韩姓的先祖,出自西周王族、姬姓,如果我们继续刨根究底,追本溯源,可知周王室属于黄帝的后代,何氏家族的许多谱系也都是把他们的祖先追寻到黄帝的,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华夏子孙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根源所在。具体说来,西周成王的一位弟弟叫唐叔虞,他的一位后人被分封于韩原(现在山西省汾水以北,河津与稷山一带)这个地方,说是让他侍奉晋国。此人世称“韩武子”,名韩万,其实,他并不姓韩,之所以称之为韩是因其封地而得名。韩姓的得来,是在韩武子后代三世的时候,韩武子的三世孙名韩厥。按照周王朝的册封,自厥起,他和他的后代才是真正的韩姓了。因此,韩厥该是韩姓始祖,该是天下何氏第一人。
韩厥之后,势力日渐壮大起来。晋景公十一年(前589年),韩厥与另一位晋臣邵克帅军大败齐国,奠定了韩的政治地位。晋出公十七年(前458年),韩与赵、魏、知氏灭了范氏、中行氏。晋出公二十二年(前453年)韩又与魏、赵联合,打败了知氏,并三分其地,而此时,韩的力量已达到一个鼎盛时期,与赵、魏一起形成了“三家分晋”的局面。到了晋烈公十三年,也即韩景侯六年(前403年),韩国历史发生了一次划时代的巨变。这一年韩与赵、魏共同瓜分了晋国,晋幽侯时,晋侯反朝于三家之君。公元前375年,已是韩厥的第十代后人哀侯执政时期。哀侯二年,因郑恃魏而轻韩,韩国一举灭掉了郑国,郑自公元前806年封国,至此,结束了430余年的历史。
公元前230年,也就是韩王安在位的第九个年头。这时韩国的内外部环境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内有严仲子与相国侠累的争权结冤,导致了聂政刺侠累的内讧动荡。外有秦国经过变法改革,势力日益强大起来,不断地攻城略地,进攻周边国家,韩国的境况也越来越不好。也就在这一年,秦派内史滕大举攻韩,韩王安被俘,韩国灭亡。
韩国灭亡后,公子王孙们或为躲避仇杀战乱,或耻于亡国之辱,或发愤于重整旗鼓、重振山河、再创基业,就四处飘泊,散居于四面八方。而由于地理、交通条件的限制,生产、生活水平的制约,韩氏后人分散于江淮各地者居多。因为“韩”、“何”谐音,加之古代地方的音变,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久而久之,岁月流逝,人们就逐渐地把“韩”读成了“何”。
而韩姓起源韩姓三祖:
一、远古始祖:---韩浞
韩浞(亦作寒浞),夏代伯明氏之子,今山东潍坊东北人。曾杀羿代夏,立为帝。因为在姬周之前,所以是韩姓的远古始祖。他是现存所有先秦古籍中记载最早的韩姓人。
二、血缘祖先:---唐叔虞
周武王有个幼子叫,是周代晋国的始祖,周成王的弟弟。他就是韩姓的血缘祖先。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摄政。周公灭唐(今山西翼城西部)后,把唐封给了叔虞。
三、受姓始祖:---韩武子万
叔虞的儿子名燮(xie谢),燮自唐徙居晋水旁,就改称晋侯。燮生武侯,名宁旅,为三世。武侯生成侯,名服人,为四世。成侯生厉侯,名福,为五世。厉侯生靖后,名宜臼,为六世。靖侯生厘侯,名司徒,为七世。厘侯生献侯,名籍,为八世。献侯生穆侯,名费王,为九世。穆侯生成师,封于曲沃,是为桓叔,为十世。成师之子万,即韩武子,为韩氏受姓始祖。
韩氏是出自姬姓
而姬姓者是黄帝改姓公孙前的姓氏
者夏商周诸侯各国都是黄帝的后裔
河南韩姓起源?
韩姓是一个历史十分悠久的姓氏,最早可溯源到华夏人文初祖黄帝。据《山海经》记载,黄帝娶西陵氏之女累祖,生昌意,昌意被贬居若水,生韩流,韩流娶阿女,生颛瑞。韩流氏族是从昌意族中分化出来的,这个氏族有人以韩为姓,产生了第一批韩姓人。公元前11世纪中叶,周灭商后实行大分封,成王姬诵的弟弟韩叔(佚名)被封于韩(今山西河津东北)。约在周宣王时,韩国南迁至韩亭(今山西芮城一带)。由于韩国势小力微,在西周春秋之际被西周初年分封的另一诸侯国晋国所灭。韩国灭亡以后,国人以韩为姓,产年了第二批韩姓人。
西周初年,成王弟叔虞被封于唐,叔虞之子燮父又被改封于晋(今山西太原)。至公元前8世纪末,晋哀侯为韩万所杀。韩万号武子,为曲沃桓叔之子,被晋献公封于韩国故地韩原(今山西芮城,一说在今陕西韩城西南),其后代以韩为姓,这是第三批韩姓人。韩万的玄孙韩厥,曾为晋国正卿,其后,韩姓在晋国势力渐长。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韩国初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后迁阳翟(今河南禹州)。到晋哀侯时,攻灭郑国,迁都于郑都新郑(今属河南),疆域有今山西东南部和河南中部,介于魏、秦、楚三国之间。公元前230年,秦灭韩,以其地置颍川郡(郡治阳翟)。韩国灭亡后,国人以韩为氏,产生了第四批韩姓人。这支韩姓,是当今韩姓的主源。
到北魏孝文帝时,由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改革,出(一作步)大汗氏被改为韩氏,这是第五批韩姓人。
上述5支韩姓人中,第一、四、五支出自河南。
韩姓源流
韩姓人的“韩”字,古代时写作“韓”,《说文》解释为井垣之意,即水井周围栏圈或土筑围栏。看来,“韩”字可能与中国文明开端时期出现的水井有关。韩姓的源头,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黄帝之孙韩流
据《世本》记载,黄帝娶了西陵氏的姑娘雷祖,生了青阳和昌意,昌意生了颛顼。颛顼为五帝之一。又据《山海经》记载,黄帝的妻子雷祖生了昌意,昌意被贬谪到若水,生了韩流;韩流娶淖子族的姑娘阿女,生了颛顼。
韩流既是黄帝之孙,其所处时代当在距今5000年左右龙山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的河南汤阴白营等遗址内发现了水井,井的四壁用井字形的圆木棍自下而上一层层叠垒而成。井字形木架的木棍交叉处都有榫扣合。韩字从韦。韦,古代写作韋,与龙山文化时期的水井十分相似。很可能,韩流族由于发明了水井而被称为韩流,韩字的古义为井垣即说明了这一点。韩流的后代以韩为姓,以表明他们作为水井发明者的荣耀。黄帝都于今河南新郑,因此,出自韩流的这支韩姓起源于河南。
姬姓之韩
公元前11世纪中叶,周灭商后实行大分封,周公旦分封周成王姬诵的一个弟弟(佚名)于韩(今山西河津东北)。约在周宣王时,韩国南迁至韩亭(今山西芮城一带)。由于韩国势小力微,在西周春秋之际被西周初年分封的另一诸侯国晋国所灭。韩国灭亡以后,国人以韩为姓,是为姬姓之韩。这些韩姓人一直在默默地生息繁衍,后来晋国出了一位韩武子,他因侍奉晋武公立下大功,被晋武公封于韩国故地韩原(今山西芮城,一说在今陕西韩城西南)。韩武子因功受封,与晋国内部统治者的权力斗争有关。
西周初年,成王弟叔虞被封于唐(今山西曲沃东南),叔虞之子燮父时又被改封于晋(今山西太原),成为晋国的开国之君。晋侯之位传至晋穆侯时发生了长期的争权夺利的斗争。
晋穆侯长子为太子仇,次子为成师。公元前785年晋穆侯死后,本应由太子仇继位,然而穆侯的弟弟殇叔却自立为君,太子仇出奔。过了4年,太子仇率人攻杀殇叔,继位为晋文侯。当时,晋的都城在翼(今山西翼城西南)。文侯的儿子昭侯伯在位时,把成师封于曲沃(今山西闻喜东北),号为桓叔。
桓叔招贤纳士,势力迅速增长。其子曲沃庄伯继位后,袭杀昭侯之子孝侯平,晋人又立孝侯之子鄂侯郄为君。鄂侯死后,子哀侯光继位。公元前709年,庄伯之子曲沃武公攻打翼城,俘晋哀侯,晋人又立哀侯之子继位,称小子侯。曲沃武公命韩万杀掉晋哀侯,又在公元前705年诱杀小子侯。公元前679年,周王室正式任命曲沃武公为晋君,列为诸侯,尽并晋国之地,称为晋武公。
杀掉晋哀侯的韩万,号称韩武子,为曲沃桓叔成师之子,因功被晋武公封于韩国故地韩原,以为其做官的采邑。今之韩姓人多奉韩武子为韩姓受姓始祖。从韩武子算起,连续11世,都是晋国的大夫。
关于韩武子,史书上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西周初年所封的韩国为晋所灭后,一直在原居地发展,后来出了韩武子,他因功被封于韩国故地韩原;韩武子为韩国人裔孙,而与曲沃桓叔并无关系。
韩万的玄孙韩厥,曾为晋国正卿,韩厥以封邑名为姓,即韩姓。其后,韩姓在晋国的势力越来越大。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韩厥的7世孙韩虔(韩景侯)时,周天子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
战国时期,韩国为七雄之一,但实力较弱。韩国初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后迁阳翟(今河南禹州市)。到韩哀侯时,攻灭郑国,迁都于郑都新郑(今属河南),疆域有今山西东南部和河南中部,介于魏、秦、楚三国之间。
韩哀侯的曾孙宣惠王始称王。宣惠王的曾孙韩王安时,国势日削。公元前230年,秦灭韩,俘韩王安,尽取其地,置颍川郡(郡治阳翟)。韩国灭亡后,国人以韩为氏,以示对故国的思念之情。这支出自今河南禹州的韩姓,是当今韩姓的主源。
他族改姓
北魏孝文帝时,由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改革,鲜卑族的出大汗氏被改为韩氏。由于译音不同,出大汗氏在史书上还有步大汗氏、步六汗氏、步汗氏、潘六奚氏、破六韩氏、破落汗氏、破落韩氏等多种称法。这支韩姓出自今河南洛阳。
有谁知道姓智的历史?
你好,我是【】,很高兴为你解答。出自姬姓。春秋时期,晋国公族大夫逝敖,以封邑“郇”为姓,后去“耳刀”旁,加草字头改为“荀”。逝敖是晋国大夫荀息之子。 后来,逝敖的季子——荀首,因功被封采邑于“智”(今山西省运城地区永济市西北、蒲州古城东南、临猗县南部一带)。他以采邑“智”为氏。所以,智姓源于荀姓,荀首即为智首,史称智庄子,是智氏始祖。东周春秋时期,晋国公族大夫逝敖,以采邑 (古代诸侯分封给卿大夫的土地,又叫食邑)“郇”为姓,后去“耳刀”旁,加草字头为“荀”。《赵世家》索隐引《世本》云:“逝敖生庄子首”。 在晋景公时期,晋国大将荀首(逝敖三子),因功被分封采邑于“智”(今山西省运城地区永济市北部、临猗县南部、永济市蒲州老城东南一带),他以封邑“智”为氏。 “智”,古文写作“知”。 故智姓出自荀姓,荀首即知首(约公元前635年—公元前578年),为智姓始祖,卒谥庄,史称智庄子,从此薪火承传,世代繁衍。 始祖 智首 史书称荀首(知首),知庄子,生知罃。 二世祖 智罃(嵤) 史书称荀罃(知罃)、知武子,生知朔。 三世祖 智朔 史书称荀朔(知朔),生知盈。 四世祖 智盈 史书称荀盈(知盈)、知悼子,生知栎。 五世祖 智跞(跞) 史书称荀跞(知跞)、知文子,生知申、知徐吾。 六世祖 智申(甲、中) 史书称荀申(知申)、知宣子,生知宵、知瑶。 六世祖 智徐吾 史书称知徐吾,改为“涂”氏。 六世祖 智果 史书称知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 七世祖 智宵 史书称知宵,知申长子,生知国。 七世祖 智瑶 史书称荀瑶(知瑶)、知襄子,生知开。 八世祖 智国 公元前453年,赵、韩、魏三家分智时,为保护智瑶而亡。 八世祖 智开 公元前452年,赵、韩、魏三家分智后,率智姓邑人投奔秦国。 二、郡望 春秋时,智姓郡望在晋国的天水郡、河东郡、陈留郡。据《元和姓纂》记载:“知,望出天水、河东、陈留”。 天水郡:西汉元鼎3年(公元前114年)初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省定西地区通渭县西北),西晋移上邽(今天水市)。北魏时相当今天水、秦安、甘谷等地,东汉永平17年(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魏仍改为天水郡。相当于今在甘肃省定西地区通渭县,平凉地区庄浪县、静宁县,天水地区的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清水县、张家川县的地区。 河东郡:秦朝初期设置,治所在安邑县(今山西省夏县西北)。即今黄河以东的山西省运城地区永济市、临猗县、夏县一带。 陈留郡:公元前221年,秦朝设置陈留县,西汉改设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市东南)。相当于今东至河南省商丘地区的民权县、宁陵县,西至开封地区的开封市、尉氏县,北至新乡地区延津县,南至开封地区杞县的地区。 《括地志》记载:故智城在蒲州,虞乡县西北40里。 蒲州 前秦皇始四年(公元前354年)置秦州,北周明帝二年(公元558年)改秦州为蒲州,隋大业初年(公元605年)徙废,治所在今永济市蒲州老城东南。唐武德元年 (公元618年)置蒲州,治所在今临猗县临晋镇,唐武德三年移治原蒲州城,领河东、河西、临晋、猗氏、虞乡等县,今为山西运城地区。 虞乡县 北周保定元年(公元561年) 改绥化县为虞乡县。隋属河东郡,隋大业九年(公元613年)徙废,故治所在今永济市虞乡镇西北开张镇古城村、常青乡东下村一带。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别置虞乡县,属蒲州,唐开元九年(公元721年)属河中府。五代、宋、金俱称虞乡县。 《博物志》载:解县有智邑,当即智城在虞乡。 解县 《战国策》载:赧王二十一年“秦败魏师于解”。汉置解县,属河东郡。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改名北解县。北周废。故治所在今临猗县临晋镇东南十八里城西村、城东村之间,遗址尚存。隋大业九年(公元613年)虞乡县自绥化故城来治,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为解县。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废,唐贞观二十二年复置,属河中府。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改解州为解县。建国后的1954年与虞乡县合并为解虞县,1958年并入运城县,故治所即今运城市解州镇。 《中国历史地图集——春秋时期晋国图》记载:“智”在今永济县正北15公里处。 旧《临晋县志》载:“在县西南30里的伍姓湖北岸,有一‘古城’,谓解梁城,为智伯强盛时期所建,也叫智城,其迹犹存”。 解梁城 《左传·僖公十五年》记载:“晋侯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东尽虢略,南及华山,内及解梁城。”解梁城即旧临晋县西南、伍姓湖北之解城。《旧临晋县志》称南古城村,现为永济市北部的开张镇古城村。 三、历史兴衰 (一)春秋战国时代(始祖智庄子至八世祖智宽投奔秦国) 公元前597年6月(晋景公七年),晋楚邲之战,荀首为晋国下军大夫。荀首的长子荀罃(音yīng),被楚国俘获。 注:史书称的荀罃即为知(智)罃。 公元前589年,晋齐鞍之战,齐师败绩,荀首为佐中军,虽未出征,却参与了整个军事行动的统筹谋划。(《左传·鲁成公二年》记载)。 公元前588年,荀首用楚公子熊榖臣交换知罃回晋国。 公元前587年,荀首佐中军救许伐郑,取沦(在今河南荣阳西北)与祭(在今郑州市北)二邑。 公元前586年,荀首如齐逆女。 公元前585年,晋救郑侵蔡之,知庄子谏栗书而勿与楚师战,晋师乃还。 公元前583年,荀首逝世,荀罃继立,为下军佐。 公元前578年(晋厉公三年),麻隧(在今陕西径阳县北)之战时,荀庚(荀首的侄子,已别为中行氏)代荀首为中军佐。 公元前574年,士燮寿终,晋厉公灭三郤,荀罃升任上军佐。 公元前573年(周简王13年),智罃迎公孙周,与大夫盟而立为晋悼公。 公元前566年(周灵王7年),智罃升任晋军中军元帅,执掌晋国国政。 公元前563年,荀罃三分晋军,争郑疲楚,拖垮楚国的国力,使晋悼公复霸中原。 公元前548年,荀罃的孙子荀盈成年,佐下军,复入六卿。 公元前533年,荀盈早亡,其子荀跞尚幼,晋平公欲废黜智氏,幸得中行吴周转,得以保全。未成年的荀跞入六卿,佐下军。 公元前514年,晋国六卿图灭羊舍氏、祁氏,瓜分其封邑,晋国公族之势更衰。 公元前501年,正卿范鞅崩逝,时任中军佐的智文子荀跞执政,智氏艰难度过了长达59年青黄不接的断层期。 公元前497年,荀跞执政期间,中行氏、范氏叛乱,晋国驱除范氏、中行氏,晋由四卿执政。 公元前475年,执政赵鞅崩逝,荀瑶执政,智氏再次大幅提升。 公元前472年,智瑶率师伐齐,再加上此后的两次伐郑战争,壮大了智氏的势力。 公元前464年,晋国智瑶攻击郑国,郑向齐求援。齐援军刚至,晋军撤退。 公元前458年(周贞定王14年),晋出公在位时,智氏联合赵氏、魏氏、韩氏,瓜分范氏、中行氏的土地和财产。其中智氏获利最多,势力最大,居四大世卿之首。 公元前455年,智瑶帅军灭仇犹国(仇犹国在今山西省阳泉地区盂县)。 公元前455年,晋国智瑶联合魏驹、韩虎,攻击赵氏,围攻赵氏根据地晋阳。 公元前453年,魏、韩倒戈,联赵击败智氏,斩智瑶,屠杀智氏家族,瓜分其领地,史称三家灭智,揭开了三家分晋的历史帷幕。 公元前452年(秦厉共公25年),智开(智瑶之子)率其智姓邑人投奔秦国。(据《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记载) 公元前448年(秦厉共公29年),晋国守别邑的大夫智宽,在三家分智6年后,率智姓邑人投奔秦国。(据《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第三》记载) (二)中国古代(公元前221年至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前) [编辑本段]四、迁徙与分布 春秋时,智姓郡望在晋国的天水郡、河东郡、陈留郡。 “三家灭智”,智家军兵败,智伯被杀,祸殃智氏族属,赵、韩、魏瓜分了智家的土地、财产,智氏家族面临着空前灾难。 智氏部分遗族,不得不举族迁徙,隐姓埋名,远走他乡,祖居今河南省驻马店地区上蔡县。 智开、智宽:在三家分智后,各率其邑族人投奔秦国,居天水郡。 智果一支族人,为避祸,由晋国史官改为“辅”姓,迁往他乡。 为避祸患,部分族人在事前改回荀姓。 智徐吾(六世祖,智申之弟),晋国涂水大夫,以封邑“涂”为氏,这支族人又得以保全,即延续到现在的涂氏。 部分族人改为“程”姓,即现在的山西省程姓。 明代洪武年间,根据国家移民需要,部分智姓在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的大槐树镇集中,迁往江淮、河北、河南、山东、东北一带。更多专业的科普知识,欢迎关注我。如果喜欢我的回答,也请给我赞或转发,你们的鼓励,是支持我写下去的动力,谢谢大家。
智姓有多少人口2021?
1、2021年智姓全国人口约 9 万,属罕见姓氏。
2、智姓:智氏,晋国六卿之一,起源于春秋时期,得姓始祖为晋国上卿智庄子。
春秋初期,晋国相国荀息之孙荀首,食采于智邑(今山西永济市),官至中军佐,史称智庄子,其后别为智氏。智氏作为晋国世卿,辅佐晋公尊王攘夷,捍卫华夏文明,其中二世智武子、五世智文子、七世智襄子先后担任正卿,执政晋国。春秋末期,智襄子率领韩氏、魏氏讨伐不臣赵氏,在获胜前夜,韩氏、魏氏临阵反水,致使智襄子兵败身亡,智氏遭受灭族之灾。智氏亡而三晋之势成,三晋分而七国之形立,智氏一族的存亡不仅仅关系到晋国一国的局势,更深刻影响了春秋战国之际整个天下的形势,中国历史也由此从春秋进入战国时代。
上一篇 : 风吹麦浪电吉他谱风吹麦浪电吉他谱详解附有弹奏技巧和视频教学
下一篇:青岛推荐的好玩地方青岛必玩景点推荐